时间:2022-05-31 14:40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端者,始也。

  崇天普地,横今竖古,炎黄子孙从不忘端午佳节。因为百代光阴中,正是千年轮回的传统节日,将脉脉传承的民族精神,溶于骨血。节日,从不只是节日,更是民族历程的缩影。

  端午之名,众说纷纭。据传先秦天文立法,端午与夏至重合,皆在五月。五月又称“恶月”,夏至以后,常有旱涝之灾、虫毒之害。阴阳争,死生分。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先民蓄兰以沐浴,药酒以驱害。相关祭祀源流极古,可能于炎黄时代,个别习礼已诞。先秦两汉,干支记日,定五月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魏晋以后,记载渐丰,方显成型。

  这种初民崇拜,一边是敬畏自然,师法天地;一边是趋利避害,顺应四时。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在春去秋回的习俗往复中,了悟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最终凝结出天人合一、古今通达的东方哲学。

  追溯端午,从此我们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端午之源,版本无数。吴人抬出伍子胥和曹娥,楚人抬出屈原,兼有介子推、阳侯、梦姥,俯仰九州,名物传说不计其数。可最终“端午救屈”说独占鳌头,定型于魏晋,盛名于唐宋。屈原投江,众人舟楫以迎之,州将士庶,悉临观之,至今以为竞渡,此乃赛龙舟之源。屈原投江,传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并谓祭祀者,今若有惠,以株叶塞其上,彩丝缠之此乃粽子之由也。

  端午,从简单的菖蒲艾草,驱瘟防暑,到复杂的赛舟裹粽,纪念英雄,虽为后人附会,却道出了华夏子民,对至善至仁的追求。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由上天之“好生”,到人伦之“善德”。而屈原,被谗见疏,投汨罗而冤死,惟因爱其邦国,而成为求真、行善、爱国的崇高美之化身,被中华儿女世代感念。

  正是这种行比伯夷、受命不迁的气节,令中华民族几经沧桑,却多难兴邦,几经存亡,终走向繁荣。因而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能兴于危难之际,燃以星火燎原,成就建国大业,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只为松柏之气,乃民族精魂所在;只为赤忱之爱,不断铺就着下一路征程。

  纪念端午,从此我们明白: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

  端午之意,森罗万象。自隋唐开启盛世,经科技文化发达的两宋,虽间有动荡,反因南北交汇、民族融合,令文化繁花似锦,民俗丰富恢宏。端午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又有牵钩之戏,群咏歌谣,震惊远近。兰汤沐浴,门悬蒲剑,做辟兵缯、长命缕、百岁索、赤灵符,赠夏扇,击球射柳……

  端午由禁忌节气,到纪念节日,再到兼具娱乐的综合民俗,有古人对四时更替的敬畏,有阴阳五行的智慧;有艾蒲药酒的良方,有长丝命缕的寄托;有竞渡斗射的游戏,有互赠共礼的温情。

  最为重要的是,点滴习俗背后,代代温习的,是炎黄子孙对生死荣辱、对情义气节的理解。因而永远有数不尽的人物,或青史留名,或默默无闻,以碧血丹心,摹绘民族大义;永远有道不完的历史,或关山难过,或峰回路转,以黄沙忠骨,镌刻爱国激情。

  欢度端午,从此我们明白:何必远者思,今古同一情。

  五月初五的欢与愁,祈与嬉,如百怀且付,尊前蒲黍。在建党九十周年前夕的这个端午,俯仰乾坤,沧海正变桑田;抚今追昔,恰是一片端始暖午!(龚丹韵)



编辑:杨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