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37来源:法治日报

  调查动机

  前不久,湖南衡阳某学院一名女学生在网络上发布求救信称,其2021年6月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后被企业领导性侵并怀孕。之后,校方发布情况说明:学校关注到我校2022届毕业生在网上发布的求救信后,第一时间与该毕业生取得联系。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学校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同时提醒大家,一旦遭遇不法侵害务必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对于广大在校学生而言,实习是提升就业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随着“金三银四”招聘旺季的到来,很多学生抓住毕业前的最后时光,四处投递简历找工作或实习机会。然而,近年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被安排过重工作、流水线工作、与工作无关的事项,得不到相应报酬,甚至被侵犯的情况屡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解决实习乱象、有效保障实习生合法权益?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陈涵是四川某职业学院一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基于学校毕业实习的要求到A公司实习,A公司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他派至福建B公司,之后B公司又将他派往总承包单位C公司某高速隧道工地上,从事测绘工作。

  陈涵工作时发生意外受伤,经司法鉴定构成二级伤残。近日,陈涵受伤赔偿案迎来终审判决,法院认定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损失合计232.63万元,A公司、B公司分别承担30%的过错责任,学校承担20%的过错责任,陈涵本人、C公司分别承担10%的过错责任。

  “在这起案件中,相关公司存在不少侵犯实习生权益的行为,比如以‘技术咨询费’‘场地介绍费’赚取收益的形式对陈涵实施‘劳务派遣’,上岗前未对陈涵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及岗位操作规程教育培训,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等。”该案代理律师、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梦凯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侵害实习生权益的案件,吴梦凯近年来代理了不少。

  受访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已有相关规定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权益,但相关条款对于法律责任认定、维权途径和维权保障机制的规定仍然比较粗糙,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建议制定完善实施细则,创造良好的实习就业法治环境。

  实习乱象层出不穷损害学生合法权益

  去年9月,山东某职业学院学生杜桐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来到一家电子厂实习。让他没想到的是,企业安排他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强度和企业一线员工一样,这让他直呼“受不了”。

  杜桐的遭遇,不少职业院校学生都曾遇到过。近年来,诸如职业院校学生被老师带入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实习津贴遭企业恶意拖欠等损害实习生权益的新闻屡见报端。

  与杜桐的“苦”相比,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李晓觉得实习太轻松——几乎没有人搭理实习生,爱干嘛干嘛。

  今年夏天即将大学毕业的李晓,为了增加简历的分量,3月初特意找了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在从事测试工作的部门。“虽然没有加班费,但为了多学点东西,我也跟着一起加班,可一个月过去了,根本没人带我。”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用工单位实习。然而,大部分实习生尚未脱离校园,无法签订劳动合同,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实习生并不能与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身份直接挂钩。因此,实习实训违规收费、实习期间学生受到伤害、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不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实习乱象更是屡禁不止。

  去年1月,云南某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杨林与100多名同学,经学校组织到江西南昌一工厂干体力活,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实习。2月初,杨林因连续夜班且工作超12小时身体不适多次请假,但厂方一直以冲刺产量为由不予批准。2月11日,年仅17岁的杨林因呼吸衰竭死亡。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范围介绍,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权益的侵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报酬权,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定岗实习生,他们的工资报酬通常低于市场水平;二是休息权,他们常常会被要求长时间工作;三是职业安全卫生权,有些实习单位的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对实习生进行足够的培训和保护,使得他们可能遭受职业伤害。

  “实习生是学生身份,不是劳动者,不受劳动法保护,只能签订劳务实习协议,如果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也视为劳务协议。”吴梦凯介绍,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学生,才能作为实习生主体。签订完实习协议后,必须准备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实习单位,另一份由实习生自行保管,并且都需要盖章完毕、签字清晰。实习生一旦取得毕业证毕业后,即丧失学生身份,应聘入职就必须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吴梦凯提醒,实习生一般是不享受工伤待遇的,实习工作风险由实习生自行承担,所以实习生应与实习单位约定好实习期内发生伤亡的处理方法,以免事后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签订协议时可协商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或与实习单位约定,发生伤亡事故的,由实习单位比照工伤保险待遇的标准支付伤亡待遇,以免因法律依据缺失而导致个人权益受损。

  范围呼吁,企业在聘用实习生时,要注意合法守规,尽管实习生不适用劳动法,但仍要注意基本的劳动基准的普适性问题,如工时、工资以及职业安全卫生的保护,应该与一般劳动者一致,并且要注意实习生的培训。同时,实习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该尽量选择正规的实习单位,并且注意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要求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要求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雇主责任险。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压实监管部门责任

  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便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2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强制实习、从事与专业学习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问题,进一步划定了“红线”。

  既然已有相关规定保障实习生权益,为何相关乱象仍然层出不穷?

  对此,范围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职业院校和企业为追逐利益,通过组织学生实习进行牟利,学校通过市场推广以吸引学生报名、解决学生就业,企业则可以使用低廉的劳动力;违法成本低,《规定》涉及相应底线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或者显著较轻;缺乏监察执法的督促机制,由于实习生不属于劳动关系,因此不属于劳动监察的执法范围,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监督职业院校,对实习单位无法监督。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告诉记者,《规定》通过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监管措施,以及追究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的方式保障了实习生的权益。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单靠一部行政规章无法彻底解决实习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娄宇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实习生对自己享有的权利了解有限,尤其是对维权途径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该《规定》虽然设计了行政监管措施和监管机制,但是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分工衔接不够明确,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也较为欠缺。例如,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违法违规之后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这些责任是否能够对单位形成有效的震慑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规定》中的很多条款,例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都是比照劳动法设计的,而这些问题在劳动关系领域也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影响了实习合规管理的效果。”娄宇说。

  吴梦凯认为,事实上,有些学校、劳务公司、用工单位相互串通、逃避监管的伎俩并不高明,但由于实习生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低、维权意识弱、顾虑较多,一些学校、中介等有关人员才肆无忌惮,以致不少实习生失去了说“不”的勇气。

  “现实中,有的投诉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回应,实习生不得不在社交平台举报,还容易因遭到恐吓、报复而放弃举报。”吴梦凯建议,不仅要大力畅通实习生投诉举报渠道,还要压实监管部门的责任,对不作为、慢作为等相关部门及人员严肃追责。

  如果企业以实习名义行用工之实,实习生应该如何维权?

  范围说,如果是学校组织的实习,首先,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如果学校不处理,可以向教育部门投诉学校;其次,可以起诉企业,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还可以通过媒体曝光相关违法行为。

  “实习生可以通过与学校方沟通,以及向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报的方式来维权,涉及承担刑事责任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规定》设计的维权途径和维权保障机制还比较粗糙,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娄宇认为。

  亟待完善法律规范建第三方评估机制

  那么,如何在制度上给予“没身份”的实习生以有力保障?

  范围认为,对于毕业季的实习生,学界称之为就业型实习生,他们除了仍保有在校生身份外,在实习单位与正式员工并不存在较大的区别,也是服从实习单位的管理指示命令,应该给予他们与一般劳动者相同的平等保护。

  范围介绍,曾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认定就业型实习生可以与实习单位构成劳动关系。然而,由于原劳动部1995年8月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使得在实践中,实习生被排除在劳动法之外,他们多数情形下不会被认定与用人单位构成劳动关系。

  “顶岗实习的实习生从事的工作与劳动者没有本质区别,也是从属性劳动,但是由于主体不符合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不能享受劳动者的各类权益,这是不公平的。”娄宇说。

  娄宇提出,按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由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工作人员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单位可以向其追偿责任。这些条款都可以做扩大解释,适用于从事工作任务的实习生。企业应当履行这些义务,实习生也应当了解自己能够享有的权利,利用好法律工具维护自身权益。

  范围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将实习生排除在劳动法之外,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实习生权益保障:

  对于非教学型实习,如果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条件的,应该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对于教学型实习,应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对违法的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予以严格处罚。

  “目前很多省份都颁布了实习生职业伤害保障方面的地方性立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也联合印发了管理办法,但还欠缺一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高位阶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切实保障实习生的权益。”娄宇认为,现有规范性文件对于保障机制和维权机制的设计比较简单,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相关群体的维权意识欠缺,权益保障的效果打了折扣。

  娄宇呼吁,未来各省份可以针对《规定》第五章安全职责和第六章保障措施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在实习单位、职业院校和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各方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定义务之后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可以考虑对合规情况良好的学校和单位进行奖励,积极引导各方主体守法守规,创造良好的实习就业法治环境。

  对于如何激励企业承担学生实习的主体责任,娄宇建议,可以考虑将企业实习合规情况作为综合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同时建立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方面,对合规情况良好的企业给予正向激励,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

  范围同样认为,目前还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督促其落实相应的培训、教育等责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应该重在教育,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也是在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下进行。同时,还可以将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的黑名单对社会公开,将职业院校的相关投诉举报纳入评估审核的范围,对实习单位则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记者 温远灏 文中陈涵、杜桐、李晓、杨林均为化名)



编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