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16:50来源:安徽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切实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政+VR: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课堂。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在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智慧课堂也应运而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人工现实,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创新思政课堂需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手段,研发虚拟实训课程,如“VR地方党史”系列、“VR中国精神”系列、“VR四史展馆”系列等,实现思政课教学情境的重组与整合。虚拟仿真思政课画面立体,身临其境,比文字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过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思政课堂,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把虚拟的场景和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枯燥,使学生眼动、耳动、手动、心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潜移默化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思政+数字:打造大数据思政课堂

  当前,中国正大步迈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路径和生态也随之发生新的变迁,大数据为思政教育创造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是和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大数据对于他们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通过建设“数字马院”平台,以思政资源为基础、大数据平台作支撑,创建在线课程,打造大数据思政课堂,随时分享图片、视频、文字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设置学前自测、专题研讨、小组作业、期末考试等教学模块,实现在线点名、投票、选人、抢答等课堂互动。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前自测”获得相应的学习建议、定制学习菜单、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还可以及时获知课程信息,在线参与互动研讨,实现线上线下相协同,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有效的多维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采集学习记录,推动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模式。“数字马院”能够助力思政课实现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作业考试为一体的教学完整闭环,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全程数字化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思政+宣讲:打造故事汇思政课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组建诸如思政学科专家宣讲团、辅导员宣讲团、课程思政宣讲团、大学生宣讲团等理论宣讲团队,拓宽宣讲渠道,创新宣讲形式。宣讲要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四史”教育等专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递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的决心和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壮举。通过宣讲,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爱党情怀,从生动故事中感悟深刻道理,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思政+全员:打造协同式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了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有效凝聚学校各主体协同育人合力,高校应积极探索全员育人新模式,着力打造领导班子讲思政、辅导员讲思政、思政课教师讲思政、课程思政、大学生讲思政“五位一体”全员讲思政模式,引导各育人主体立足岗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手段;领导干部可通过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在国旗下演讲等方式讲思政;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随时融入思政故事;大学生可利用微宣讲传递理想信念;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育人的思想自觉,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充分的学理依据、可靠的事实分析、艺术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法,能够使思政课“活起来”“特起来”“靓起来”,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思政课程的理论性与专业课程的独特性相互融合,使得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让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何丽娜 作者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0CX175]研究成果)



编辑:明亮